本帖最后由 mengtang 于 2015-1-23 12:54 编辑
对于数字中学,其顺序并不是简单的堆填,而是有一定规律的。 我以前曾经在某帖里笼统地下过一个定义,不过后来发觉不严谨,就没有到处再晒,现在对一些不大明了的进行了一些考证和修订,大致可以定义如下:
总体数字分类:编排从1到123,简单地说数字体系可分为5部分:第1-52中建国初期陆续编排的学校,接改公办和新建校舍两种手段同时进行,因此第1-20中全是接改公办,第21-30中是两种手段同步,因此存在交叉混编,第31中之后已经没有多少旧校改造,直到52中全部新建。第53-62中是一批历史悠久的名校,由于建国初分别归省政府、高校、部队等机构管辖未能数字化,包括广雅执信省实华附等在内,到1968年第二次数字化时才增编了数序。第63-95中是当时大郊区的中学,1968年纳入全市数字化体系,后来有一些学校迁回市区,一些学校已经停办。第96至100中是1968年市教育局把其他形式办学编入,主要是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的办学。第101-123中是文革后期至80年代初陆续新建,由于底蕴不深,目前大部分停办或改制。
第一部分:第1-52中。 第1组1-20中,除5中为新校外,其余均为收编民国时期已有学校,但来路有的组合得非常复杂,恕不逐一说明。 第1-7、10、13、16-18中还在办,8培英,9长堤真光,11南海,12西外,14-15合并重建华侨,19是南武第一次排数字现已停,20旧部前小学东校区。
第2组21-30中,收编和新建混合编排。 当中22、25、27-30为继续收编私校,其中22、28、30沿革单一,25、27、29来路复杂,也不一一说明。其余为新建校。 21、23、24、25、26都还在办。22真光、27越外、28知用、29西培、30陈嘉庚。
第3组31-52中,全部新建。 31夷平(陈家祠广场)、32四中初中部、33在办、34知用初中部、35职中、36立贤、37在办、38职中、39并入13、40-41在办、42海实、43荔湾、44在办、45职中、46并入10中、47在办、48并入育才、49并入江南、50一实、51停办、52并入绿翠。
第二部分:第53-62中 1968年编排,这些学校早已有的,广州市重点中学精华在这里。 53广附、54广雅、55执信、56华侨、57培正(或侨光)、58南武、59美华、60省实、61华附、62育才。
第三部分:第63-95中 本文想show自己才能的就是这部分考证,展示自己如何牛X。 63-95是当时大郊区学校数字:1968年编排,规律是从石井为起点沿顺时针方向旋转,至芳村、新滘为止。同方向以当时的公社为单元,由近及远,同一公社内的学校顺序则不那么严格。数序体现地理特征不体现建校时间特征。 其中65、72、80、91是民国老校,其余新建。 先说各校现状,后面再逐一解释某些疑点。 63彭加木、64职中、65-67在办、68白云艺术、69停办、70-73在办、74停办、75在办、76岭画、77二外、78在办、79十六中南校区、80-82在办、83开外、84-85职中、86-87在办、88职中(最近改民校六军)、89在办、90并入西培、91科中、92汾水、93-94在办、95停办(校址给培才)。
问题一:为什么44在员村、47在五山,既然是郊区学校,竟然可以编了小于52的数字? 首先44、47编码时间是1963年而不是1968年,这个时间编的数字肯定小于52。 那么至于为什么郊区学校可以在1963年就享受编数码的资格? 这个问题困扰了较长时间,原来以“员村是工业区、五山市高校区,政策有倾斜”的理由搪塞过去,现在发觉当时的判断有错,是自己想当然了。
合理解释:在东山区志找到这一段:“1960年5月,市委将广州郊区所属沙河人民公社(农业性)划归东区(编者注:东区即后来的东山区),并随之将其划分为沙河、龙洞、石牌3个农村人民公社和沙河街、五山街道办事处。” 可见员村、五山当时属于东山区而不是郊区,虽然时间很短暂(1963年又被划走)。但44、47中开办时间刚好赶上这趟车,编了个看起来象市区学校一样的数字。
问题二:为什么64、69、74、76、78、79、82、85、90等众多学校出现在市区而不是郊区? 这些学校很多是从郊区回迁的,一些是填补原来空号再建的。不过个别学校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。 64中:在中山八,从来没有搬过家,这问题一直犯嘀咕。直到去年有一次去荔湾湖公园,发现旁边一处近乎文物性的建筑,写着“郊区石井公社泮塘大队”,立刻明白了,这地头当年还是郊区石井公社的一部分,所以跟着63中后面。那么为什么12中也在中山八,但是编了号码呢?因为12中原址在现在越外(27中),是后来迁过去的。 69中:盘福路小学短暂办初中是1976年之后的事情,第一次建的69中不在这里,但目前未找到,范围锁定原三元里公社或原人和公社的地界。(未解决) 70中:按道理排了三元里公社的67-68,就应该是人和公社的71-73,但是为什么70中地处太和镇的龙归,和后面同属太和镇的76-78号码不连贯?合理解释:以前龙归片区属于人和公社,80年代末单独成立龙归镇,再后来被撤销,不过没有回归人和镇建制,而是划入太和镇。所以现在的太和镇里面有个70中,明显是人和镇的号码。 74中:位于花县百步梯。那时候梯面镇还未成立,百步梯林场是广州代管的一块飞地。编码74非常合理,人和公社之后继续往北数完百步梯林场,才回到沙河公社的75,这是符合“顺时针”规律的。 76、78中:位于太和,与现在海珠区这两所有沿革关系。 79中:位于竹料良田,与现在16中南校区有沿革关系。 82中:位于钟落潭,停办后在西华路重办。与现在82中无沿革关系。 84-91中:为什么方位感如此混乱,例如84-88在黄埔,接着89转向西北方向的龙洞,90回到同属黄埔的南岗,91又去了萝岗?解释:那时候黄埔区未成立(之前短暂成立过又撤销),这一片区有个规模十分巨型的萝岗公社,包括现在的黄埔、萝岗、龙洞等地(分久必合哦,现在黄埔、萝岗又成为一家人了,龙洞归了天河),84-91其实是在同一公社内编序,其内部就没有严格的方位规定了。 85中:后来在文德路,横看竖看不应该,但是当时究竟在哪里呢?(未解决) 90中:原来在南岗,后来在多宝路出现,不知前后有无沿革关系。
问题三:为什么芳村公社的92、93先于新滘公社的94、95 这两块大郊区的“飞地”,带有一定随意性吧,如果严格来定义,“顺时针”的说法也不对,可理解为“自西往东”排。当然由于芳村位置很西,“自西往东”更不对。还是“飞地”的原因之故。
第四部分:95-100中 也是1968年编排,在市区原已有之,文革前非TG体系内的学校,属于民主党派、民间社团之类办的。文革前民主党派的运作和现在还不尽相同,参考一下光明日报社和储安平吧,这些话题就不展开了。 95中民进党,既是大郊区最后一个号、也是民主党派第一个号,双重特征; 96不知哪个党,并入3中; 97民建党,在办; 98工商联,在办; 99是一间民办的永汉中学(当时的民办不知是怎么运作?),并入知用; 100不知哪个党,并入南海中学。
第五部分:101-123中 102并入南武、103、106、108职中、109执信、110美术、111并入78中、113-117在办、119-120合并为花地、121、122职中、123在办。 其余没有提到的全已停办,其中101、105、107、112我没有找到过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