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亲密的亲子关系,也需要界限感
孩子偷拿家里的钱,父母会怎么样?
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批评教育一番,再不济,就狠揍一顿。
然而有这样一位妈妈,在被儿子偷拿了16万之后选择了报警,并且表示绝不姑息,要求警察以盗窃罪追责。要知道,按照法律规定,偷拿自己家或者近亲的财物,一般是可以不按犯罪处理的。
最近,警方终于将躲在外地的儿子抓获归案了。这件事也一度上了热搜。
有网友觉得这位妈妈太较真了,干嘛上纲上线,非让孩子留下一个犯罪的烙印呢?
也有网友赞同她的做法,俗话说,「小时偷针,大时偷金」,不管怎么说,偷就是不对。
说来说去,讨论的焦点无非是:「孩子用父母的钱是否天经地义。」
虽然我们无从得知孩子被抓后的心情,但是经此一事,他应该懂得了:「不管做什么,都要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事实。」
界限感,让人清楚什么事情能做,什么不能;而界限感的缺失,也是责任感流失的开始。
前段时间,湖南省12岁弑母的男孩,曾说过一句让世人震惊的话:「我杀的又不是别人,我杀的是我妈」。说完毫无悔意,也不觉得自己犯了多大的错。
有人说,中国式育儿最大的问题,就是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。
他们大多将对方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,觉得可以随意对待。理由很充足,因为他是「我的」孩子,又或者她是「我的」妈妈。
「我的」两个字,就宣示了主权。
自我意识的模糊,会让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界限感,导致冲突不断。小到争执吵闹,大到心生怨恨。
遗憾的是,许多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
控制欲,是亲子矛盾的源头
《少年说》中初一女生徐嘉唯对妈妈的喊话,引起了许多孩子的共鸣。
她说自己的妈妈特别有条理,有条理到什么程度呢?
她拿出了一张暑假日程表,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的是妈妈对女儿每一天的规划,细致到了几点吃饭、睡觉、写作业、玩游戏等等。
除此之外,一些生活上的其他细节也会有相应的规定。比如,早起要喝一杯温水,不可以翘腿、抖腿,等等。
这让女儿觉得非常压抑。所以她请求妈妈,不要再对她做这样细致的规划了,希望能有一些自己的空间。
然而妈妈却坚定地认为,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女儿好。
她说:「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少走些弯路,所以会把自己的经验教训提前告诉他们。即使自己说的不是百分百正确,也有百分之六七十是正确的,所以女儿一定要听。」
控制是最坏的教育
自从有了孩子,我常常会回头看自己的成长之路。像所有的父母一样,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,免不了地为他牵肠挂肚。担心他饿了、累了、病了、摔了,担心没有自己陪伴在身边,他是不是能被这世界温柔相待。
有位心理老师说过:"过度担心自己的孩子,就等于是在咒他死"。这点并不夸张。
自闭的小D,背后是一个连跟谁吃饭都要干涉的妈妈。我的弟弟,被娇生惯养,25岁不找工作、啃老、宅家,因为所有的衣食住行都已经被家人包办好了。他们就像温水里煮着的青蛙,渐渐丧失了生命机能,渐渐的被这样的生活消磨尽生命,最后慢慢的死去。
张爱玲曾说:「在人生的路上,有一条路每个人都非走不可,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。不摔跟头,不碰壁,怎能长大呢。」
以爱之名的控制欲,只会让亲子关系越来越糟糕。
没有底线的付出,是自私的催化剂
有的孩子,会屈服在父母的要求之下,即使面对他们不喜欢的事情,也很难说出「不」字;而有的孩子,在习惯了被满足之后,可能会变得越来越自私。
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:超过82%的中国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作出「牺牲」的准备;而超过1/3的中国父母几乎完全丧失了个人时间。
但就是这样没有底线的付出,为孩子埋下了自私的种子。
前段时间热播的《都挺好》,老二苏明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母亲的溺爱中,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。
小时候家里过得紧巴巴,但他一说想去旅游,母亲二话不说就满足了他。
在他看来,不管自己做什么决定,家人都必须无条件支持,否则就是不信任他,就不是真爱。
所以,工作后还依赖于父母微薄的退休金。脑子一热就想投资,最后不仅丢了工作,还丢了婚姻。
《过犹不及》一书中提到:
「当一个人超过界限,想要控制对方的感情、态度、行为、选择、价值观时,问题就产生了。因为想要控制这些东西,就是侵犯别人的界限,最后也一定会失败。」
苏明成不明白这一点,因为他本身就是自我意识模糊的受害者。是母亲没有边界的溺爱和付出,让他习惯了将自己与别人捆绑在一起。
童年未能建立起良好界限感的孩子,长大后也无法处理好与别人的关系。
界限感,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
心理学家指出,界限的发展有三个重要的时期:3岁以前的自我意识萌芽期、青春期、以及成家立业的时期。而3岁以前,是界限感萌发和打好根基的最佳时期。
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提出的 「人格社会心理发展理论」,也印证了这一点。他提到,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自我观念,而到3岁时就会进入自尊期,寻找自我价值感。
在这个阶段,父母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,而不是干涉和包办。将孩子轻推出去,他才能脱离母体,学会树立自己的界限感。
前些日子,“女子为等老公阻止高铁发车”新闻引起热议。 事件中,值得关注的除了那个挡车门的女子,还有随行的孩子。那个孩子也是妈妈用来回避事实的借口。女子反复强调:“因为孩子去外地有事情,我们很紧急,那天就这一趟车了,不然就得等到第二天了。不急的话,我怎么会求那个列车长,叫他帮忙放我老公下楼呢。”女孩儿目睹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,起初女孩儿对妈妈的行为是抵触的,一直在车门外徘徊,不敢上前。
当妈妈躺在地上时,她眼光躲闪,一直焦急地望着爸爸过来的方向。最后,她和妈妈一起站到车上,堵车门。有邻居反映,“一家三口坐电梯就这样,经常为了等自己人堵着电梯门,让一电梯门等他们,并且没有任何歉意,”“在自己小区就算了,大家让着你们,竟然跑到高铁堵门去了,真佩服他们的勇气。”
我想起一张暖心的照片,在湖北武汉市中心医院后湖院区儿科门诊,一名3岁男孩向挽救了自己生命的医生鞠躬致谢,医生也鞠躬回礼。
这个男孩叫军军,因高烧不退被父母送入医院治疗,入院时意识模糊,四肢抽搐,牙关紧闭。
紧急关头,杨惠琴医生迅速将孩子放在治疗床上,进行了退热、镇静等一系列治疗。
军军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,父母告诉军军,他的病是由杨医生治好的,示意孩子向杨医生表示感谢。
没想到,军军一个深深的鞠躬,表达了对医生的感激之情,杨医生被孩子的可爱和真诚感动,也随即弯下腰来,行鞠躬答谢礼。
这幅温暖画面里面,藏着军军的父母。
试想一个才三岁的孩子,如果不是平时父母有效的引导,他怎么懂得对于帮助过自己的人,要用心感谢。
孩子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,在这张纸上勾勒出怎样的美好与丑陋,父母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。
如果家长一边盯着电脑玩游戏,看电影,一边和孩子说,“听话啊,快去睡觉,早睡早起身体好。”
如果家长一边在投入地打麻将,一边和孩子说,“好好读书啊,快去做作业。”
……
父母对孩子的爱,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要有界限感,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退出。这才是真正地为孩子着想。
作者:菈妈,多平台写作者,热爱生活和文字,分享科学育儿和亲子情感,愿与万千父母一起成长的二宝妈。部分图片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
网友评论更精彩
蒋志晟妈妈: 有一次,儿子说,我们不是有房子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