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家孩子刚上高一,中考的时候数学冲刺是我带着做的,对初中的数学知识体系和考点大致了解。高一开学两周,数学课本和练习题我也看了看,也带着孩子做了做预习和复习,大致有几方面感受:
- 初中数学强调直观性,不追求严谨性和全面;高中数学在一定程度上更强调抽象能力,对逻辑性、严谨性、全面性都有一定要求。有些孩子初次接触这方面的内容,会感到不适。高一上学期的集合论初步、命题与量词、函数基本概念,都是较为抽象的内容,从概念到概念,完全靠逻辑推理。与初中的内容相比,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不同,是个挑战。
- 从03年新课标开始,北京的初中数学一直在弱化计算部分,一般的学生基本没受过繁难的代数运算训练。初三下学期我带着孩子第一轮复习的时候,发现代数式通分还经常出错,概念不清。开始还挺着急,后来看了看中考题,发现对代数计算要求很低,就放了。但到了高中,就是该还债的时候了。不等式(虽然这部分要求已经降低了)、基本初等函数、三角函数等等这些高一的内容都是以基本的计算能力为基础的,这部分不过关,压力不小。
- 整体而言,高一数学和初中数学相比,在思维方式和基本能力上都有不同的要求。在笔者念高中的年代(也是在北京,二十多年前了),大家普遍没有提前报班的习惯,学校也没有赶进度的压力,同学们整体水平差不多,老师会花比较多的精力帮孩子解决上面两个问题,反复讲、反复练。但目前孩子们的水平非常多样化,在稍微好一点的高中里,有搞竞赛的,有直升班的,有实验班的,有普通班的,还有各种校额、特长等等(此处并无别的意思,仅就平均水平而言),很多时候,学校往往根据中上等成绩孩子的水平来确定进度和习题难度,这无形中也加大了孩子适应高中数学的挑战。
我个人的应对方式大致如下:
- 思维的逻辑性、严谨性和全面性这部分是要着重解决的,这个是思维方式的转变,也是基本能力。可以抓着集合和命题的内容,反复练习,建立起基本框架。不等式和函数部分要让孩子建立起代数证明的基本能力,这个能力初中是没有的,几何证明更强调直观性和技巧,代数证明的严谨性和全面性(分类讨论)观点一定要让孩子建立起来。
- 基本的代数运算能力这个没的说,一定得过关。否则不但后续的数学学习受影响,物理的学习也会撞墙。这个课上不会讲,老师也不会带着练,得自己加码。因式分解、代数式化简、解方程(特别是绝对值方程)和不等式,以及一些几何体的代数解法等等,都可以拿来练习。
- 根据孩子的情况确定相应的策略,是跟着老师走,还是加强课后练习多刷题,或者报课外班。核心是打好基础,尽快适应从初中到高中的数学学习思维转变。内容上看,高一上学期数学在高考中,函数当然很重要,会和后续知识结合出大题压轴题,三角函数有中档题,其他基本是容易拿分的题。因此整体不必太担心,帮助孩子度过适应期是关键。
|